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3篇
  免费   1250篇
  国内免费   1523篇
测绘学   725篇
大气科学   896篇
地球物理   1060篇
地质学   2811篇
海洋学   1064篇
天文学   196篇
综合类   590篇
自然地理   85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297篇
  2018年   323篇
  2017年   309篇
  2016年   346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409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395篇
  2011年   392篇
  2010年   396篇
  2009年   426篇
  2008年   341篇
  2007年   366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306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源区多年冻土区0~5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型和极不稳定型多年冻土区0~50 cm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含量范围分别为0.015~0.620 g/kg和0.019~0.411 g/kg,微生物量氮含量范围分别为0.644~12.770 mg/kg和0.207~3.725 mg/kg;土壤微生物量总体呈现出稳定型显著高于极不稳定型多年冻土,表明多年冻土退化(多年冻土由稳定型退化为极不稳定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积累有明显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值在稳定型多年冻土中显著高于极不稳定型,表明多年冻土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的矿化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比值有显著的剖面变化特征,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与土壤温度显著负相关,与地下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稳定型多年冻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碳氮比正相关、与氧化还原电位负相关;不稳定型多年冻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pH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温度和pH在剖面变化上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驱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不同多年冻土类型和土层之间变化的因子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92.
朱芳  苏勤  陶云 《地理科学》2021,41(10):1822-1831
以安庆黄梅戏会馆和再芬黄梅公馆为例,基于方法?目的链理论模型,解读文化消费者对黄梅戏展演空间属性的感知评价、层次处理和价值导向的转变。研究发现:不同层次的空间属性在文化消费者的感知与体验中实现着新的组合与重构,由此形成了基于舞台展演内容、文化呈现形式以及演出环境氛围为主体的3种空间感知模式。结合文化消费者感知的心理结构与路径,黄梅戏展演空间被消费者建构为娱乐空间、情感空间和社交空间,空间的多元化意义和价值得到彰显。方法?目的链理论从消费者的感知与需求出发,探索文化空间意义生成路径,实现了文化空间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换。  相似文献   
993.
李芳  吴凤平  陈柳鑫  许霞  赵越 《地理科学》2021,41(4):728-736
基于公平合理利用视角,将多准则决策模型与破产理论相结合探讨跨境水资源分配问题。通过梳理国际水法,设计了跨境流域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的指标体系,采用投影法解决这一多准则决策问题,并依此加权调整流域国用水需求。在加权调整用水需求和考虑议价能力的基础上,基于破产博弈模型探讨跨境流域水资源分配问题,以提高分配方案的公平合理性和可接受性。最后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为例进行研究,得到了澜沧江-湄公河旱季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并分析了需求加权调整系数对各流域国水资源分配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分配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4.
基于栅格的安徽省人口-经济耦合关联及地形梯度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莎莎  方斌 《热带地理》2021,41(2):351-363
基于2018年的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影响模型对社会经济指标空间化,探讨安徽省人口-经济空间关系对地形的响应。结果表明:1)空间化模型预测的人口和经济密度能够反映实际状况,并将人口-经济空间关系划分为超前型、滞后型和协调型3种类型。皖南山区以滞后型为主,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皖北地区以协调型为主,人口和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状态;皖中地区以超前型为主,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2)随着地形因子的变化,地形对人口的影响强于经济。海拔>100 m,坡度>6°,地形起伏度>50 m的区域,属于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的重点关注区域,主要分布在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和太湖县等大别山核心区和池州市、黄山市和宣城市境内等皖南山区;3)人口-经济空间关系与地形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总体上,随着海拔升高、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增大,超前型面积占比越来越低,滞后型面积占比越来越高,协调型面积占比基本处于稳定。这可能是由于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不仅对农业机械化产生显著的阻隔效应,使第一产业发展受限,且对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有显著影响,弱化了地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995.
风沙活动威胁着龙羊峡水库的安全运营,查清沙害来源和入库量对于防治水患和沙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7、1995、2003、2013、2019年的Landsat卫星影像,利用COSI-Corr技术监测了龙羊峡库区不同时空的沙丘移动特征,并重新评估库区近32 a的潜在风沙入库量。结果显示:(1)1987—2019年龙羊峡库区沙丘平均移动速率为5.81 m·a-1,呈先加速(1987—2003年)后减速(2003—2013年)再加速(2013—2019年)趋势;沙丘移动方向在132.81°—165.82°范围内,与该区主风向一致。(2)近32 a向龙羊峡水库输送的潜在风沙量可达7.82×107 m3(1.20×108 t)。上风向塔拉滩潜在输送量为7.38×107 m3(1.14×108 t),下风向木格滩仅贡献了0.44×107 m3(0.68×107 t)。(3)库区内风沙输移受风况、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未来全球变暖条件下,青藏高原的风沙活动将会持续发展,风沙入库量的长期累计效应将对水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96.
基于中国各级卫健委公布的疫情数据和全国列车数据,结合交通管控措施解析了中国COVID-19疫情扩散的时空特征和危害性,以及湖北“封省”对全国铁路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的疫情增长过程高度符合Logistic分布;空间上由湖北往东、南方向蔓延强度较大,各省内部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通常为省会或经济发达城市。基于交通管控对疫情扩散的扰动,揭示了COVID-19的平均潜伏期约为4 d;并基于此测算了疫情的基本再生指数(R0),结果显示:R0整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截至2020-04-08全国各地区的R0均趋于1;湖北以外的愈亡比远高于湖北,表明在医疗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疫情的危险性可以大幅降低。2)通过湖北“封省”管控前后的铁路网络对比得出,湖北“封省”措施对中心性较高的城市影响较大,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对中心性较低的城市影响微弱;此外,“封省”措施对全国铁路网络整体连通性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井眼出砂问题是当前水合物产业化急需突破的瓶颈之一,解决水合物开采时防砂与产能平衡问题是实现水合物安全高效、长期可控开采的关键.我国海域典型水合物储层属于弱固结的低渗泥质粉砂储层,其面临的防砂控泥与增产矛盾较为突出.厘清不同水合物储层和开采条件下的井眼出砂规律并揭示其机理,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砂控泥措施以实现产能最大化是解决上述矛盾的途径所在.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采4个角度介绍了世界范围内已开展的水合物出砂防砂情况,分析总结了水合物储层出砂影响因素及出砂机理,最后探讨了目前出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后续水合物开采井眼出砂预测和防控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8.
Yu  Nan  Sun  Song  Wang  Shiwei  Liu  Qun  Zhang  Guangtao  Zhang  Fang  Sun  Xiaoxia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2020,38(6):1799-1810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Seabed photographing has been applied with various underwater camera apparatuses (UCAs) for observations of megabenthic epifauna, which reveals more details...  相似文献   
999.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reefs has unparallelly developed for a few decades in China. Artificial reefs can be used to manage and conserve commercially exploited fish and crustacea. However, their suitability as ecological niche is poorly characterized.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we detect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community biodivers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driv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 also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ominant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identify appropriate ecological niche areas. Differ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to assess species distribution within an artificial reef area in Xixiakou during nine sampling events in four seasons between 2017 and 2018.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 and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onents of communit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lusters. Complexity of community, which is exhibited by species number, biodiversity, and 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ummer than in other seasons.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s) results revealed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chlorophyll a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Sebastes schlegelii, Hexagrammos otakii, Conger myriaster and Charybdis japonica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four seasons. GAM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emperature, dissolved oxygen(DO), pH and chlorophyll a affect the CPUE of dominant species significantly. The distinct suitable ecological niche for each dominant species was found in this study. For example, Charybdis japonica preferred to live in the area with 20.7–22.1℃, dissolved oxygen 7.07–7.15 mg L~(-1) and salinity 31.8–31.9.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beneficial to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fishery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000.
The Sanchi oil tanker collis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on January 6th, 2018 has caused worldwide attention due to its uniquenes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